资讯详情

电力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

2016-08-26 15:49:22 376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电力专业实习常用的安排方式,分析了造成目前电力专业实习效果较差的原因以及建立实习基地的必要性。并根据电力生产的特点和实习的目标,提出了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相关解决方法,最后,就如何更好的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给出了建议。

随着电力系统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力专业在课程设置、办学宗旨方面也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我国电力改革的方向,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课程内容的调整上作了大量的工作。由于电力专业属工科专业,对学生工程实践方面的能力、技术创造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要办好专业,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电力市场商业化运营所需要的人才,除了在课程设置、教学手段上进行创新外,搞好实习教学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有效途径。

电力工程的实习教学,尤其是专业实习,大多采用到电力企业中,学生在企业参观、交流、跟班运行等方式实现。一般有两次企业实习:一次是认识实习,在学生学完所有基础理论及专业基础课程之后、学习专业课程之前进行,主要目的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电力系统运行的实际,培养专业的总体概念;另一次是毕业实习,安排在学生学习完所有专业课程之后,目的是加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所学理论去解释专业生产的技术特点、掌握企业生产的重点环节,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一、实习教学的现状

1.教育模式的问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这与其他国家一些知名工科院校的教育模式有较大差别。例如美国的高等教育走的是“通才教育”的模式,很多方面强调的是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强调将课堂知识应用到课外环境中的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选择中适应面更广;而德国的高等教育模式为“专才教育”,实习中强调专业知识上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输送到对口企业并能够迅速进入企业的研究前沿。而我国的工科院校实习理论与企业以及社会实际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实习环节没有达到较好的缩短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能力的距离的目的。

2.师资的问题:目前高校教师的学历水平在不断上升,但这些教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少实际经验,因此学生实习时指导教师对实际不甚了解、更无法掌握实习企业的具体情况。这样,实习指导教师在与企业联系实习具体事项时,往往停留在学生的吃、住等日常基本需求上,难以与企业进行更为现实的专业实习需求对话。

3.企业的问题:由于受市场经济和高校实习经费的影响,有条件接待实习的企业、公司,担心接待实习会影响单位的经济效益,怕干扰正常的生产秩序,尤其担心学生在本单位发生安全上的问题,一般不愿甚至拒绝接待学生实习,一些勉强愿意接待实习的单位,也会以各种理由避免学生进入实际生产现场。致使校外实习只能走马观花、点到为止,学生得不到专业技能训练。

4.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大规模的扩招使高校的教学资源远不能满足现有学生的需求,校外实习的时间、经费愈来愈难以落实;加之强调“宽口径教育”,甚至本科生考取研究生时对专业课程的要求也甚为宽松,导致少部分学生将实习看作是“走过场”,敷衍应对,尤其是专业课程结束之后的毕业实习,恰好与学生考研复习、找工作的关键时间重叠,更无法达到实习的应有效果。此外,由于各高校内部重视科研、轻视教学,长期致力于基础教学的老师待遇低下,也使得实习教学的质量得不到根本保证。

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电力类专业的显著特点在于具有很强的工程性、技术性、实践性。针对电力企业在设置上存在发电、输电、供电相对独立的特点,各企业的工作程序相对固化、具有很强的规律性的特点,与电力企业建立长久的联系,在一些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中建立实习基地的方法不失为一个很好地解决目前实习问题的办法。

从电力专业两次实习所要达到的目标看,认识实习的目的是“从实践到理论”,让学生先认识实际设备和操作方法,再从理论中探寻实际物体的原理,实习中强调“了解”;而毕业实习的目的则是“从理论到实践”,让学生在充分了解理论原理之后,再到实践中去验证,实习中强调“应用与分析”。

因此,两次实习的侧重点和实习方式应该是截然不同的。

对于认识实习来说,宜于选择设备较多、场地开阔、可视性较强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以教师带队集中实习为主。为提高实习效果,应事先将实习所要达到的目的、相关的实习内容与企业联系好,并请企业中现场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较好的技术人员为学生讲解;实习指导教师也最好具有较丰富的实际经验,能够针对企业生产中的现象为学生答疑解惑。

电力企业设备数目繁多,各设备的用途、使用条件千差万别,为了能够使学生接触到较多的设备,应多联系几个生产任务不同的企业,使学生对各类不同的设备有更丰富的了解。

而对于毕业实习而言,则要选择操作性强、生产过程具有较高深专业性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最好采取分组的方法,将学生分组到企业中各个生产过程中,由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指导,教师主要负责解决理论上的难点,而企业技术人员主要负责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上有更好的进步。

三、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与实习基地建立良好的沟通

实习基地建立之后,也就意味着高校和实习企业之间建立了长久而固定的联系,因此,保证实习的质量就成为双方需要一起协商、共同办好的一件事情。良好的沟通不只是体现在实习期间,对于实习基地来说,平时、实习之后的交流尤为重要。尤其是第一次接待实习的企业,对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能力了解不够,也不完全明了实习的目的,充分有效的交流就更为有效。在实习之前,校内的教师应将本次实习的任务、要求、学生目前的能力和水平详细地介绍给实习企业,再根据实习企业的现状拟定较为详细的实习计划和实习指导书;在实习过程中校内负责的教师也应就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企业进行沟通,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实习结束后,还应和企业多进行交流、总结本次实习的成功之处和有待改进的地方,争取提高下次实习的质量。

2.尽量避免选择设备自动化程度太好的单位作为实习基地设备的自动化程度高,可提高企业生产运行的质量,对电力系统来讲,解决了人力资源、提高了技术力量,不失为一件好事。但单纯针对实习而言,却难以达到学生实习、尤其是认识实习的目的,电力系统的设备素来体积庞大、对环境要求高,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设备基本都做成小型化且全封闭式的,这样其运行时基本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但实习的学生却无法看到设备的运行方式,甚至连设备相互之间的连接关系都不得要领,这很难满足认识实习的基本要求,即使是对于毕业实习的学生,在这样的企业中实习,也应该事先补充大量自动化设备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能够进行实习。

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实习效果,应尽量联系室外设备较多、场地相对比较开阔的生产单位,方便学生仔细地观察设备的运行方式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结方式,并能够从直观上对各种设备的工作机理、作用进行判断。

3.尽量建立独立的认识实习基地和毕业实习基地将认识实习基地和毕业实习基地分别建立,因为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的要求不同,前者在于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故实习应当“大而全”,尽量将电力系统可能看到、用到的设备向学生作一个概括地介绍,如果赶上企业进行设备检修,还可让学生观察设备的内部结构,实习的方式也以集中参观为主;而后者在于提供一个应用环境,故应当“小而精”,将电力生产环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实习企业的生产过程,给学生提供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实习的目的明确,方式也相对灵活。基于以上两种不同的需求,故应该将认识实习基地和毕业实习基地分开建立,不要在同一个企业既建立认识实习基地,又建立生产实习基地。

四、发挥实习教学基地作用的一些建议

1.平时与实习基地多交流学生的课程内容,让实习基地对学生的情况了解得更为清楚。同时也多与实习基地交流其具体生产程序。由于电力系统运行环境较为危险,学生在平时实习中仅能远观设备的外形、状态,基本没有亲身参与的机会,即使是实习基地的工作人员,也仅能在设备检修、停运的时候才能亲手碰触设备;而学生在短短几周的实习期间,更难有机会近距离的观察设备。因此,若平时在非实习期间实习基地的设备有检修、停运的情况,有条件的院校可安排学生前往参观,让学生近距离参观设备的内部结构;没有条件组织学生前往的时候也可抽出专门人员对这些设备近距离拍照或录像,记录这些设备的内部结构,供学生在校内学习使用。

2.多了解实习基地与生产相关的其他事项,如实习基地新近购买的自动化设备、监控装置、上级最近布置的生产上的任务等,虽然本文认为不应该安排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但应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的新进展、新技术,以及电力系统不同运行阶段的侧重点任务。让学生在短短的实习时间内了解尽可能多的关于电力生产的知识。

3.其他实践类教学环节如课程设计、上机实验等应尽量与实习进行配合,如在企业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学生难有机会对企业的设备近距离的观察,而在校内的仿真软件上学生就可以较为随意地对设备操作,并由老师讲解这些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在整个课程的设置上,也应使实习安排、其他实践以及课内教学在内容上相互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达到整个专业课程之间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的作用,真正实现“1+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