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陕西高碳企业实施低碳环保战略的障碍与措施

2016-10-17 16:56:32 732阅读

  摘要:高碳企业是陕西经济发展的引擎,在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等问题。陕西高碳企业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对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完成负有特殊使命。低碳环保战略是陕西高碳企业比较理想的发展战略,但实施这一战略在认识观念、管理水平、技术、资金、清洁生产方式有效运作等方面存在诸多障碍。消除这些障碍,需要采取构建低碳文化、研发应用低碳环保技术、加强节能减排人才的培养、完善节能减排的管理体系、加大节能减排投资、实现清洁生产方式的有效运作等战略措施。
  一、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日趋明显,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减排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联合国多次召开相关会议,希望各国采取措施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会议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这一承诺的落实在目前的实际操作中是通过给各省市下达目标任务来保证的,同时将目标任务能否完成作为各级政府考核的重要指标。陕西省“十二五”期间节能目标为:到2015年,全省万元GDP能耗在“十一五”末万元GDP能耗1.18吨标准煤的基础上再减少16%,使其接近全国平均能耗水平,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减排目标中的
  收稿日期:2011-03-18化学需氧量指标要达到国家的要求,就必须使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氨氮排放总量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分别消减5%、10%和5%。在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中,陕西省被列为全国5省8市试点范围之一,担负着为具有资源丰富、环境生态脆弱、经济基础落后、发展刚起步但经济“超常规发展”、产业结构粗放、技术落后等共同特点的西部省区低碳发展探路开道的责任。在节能减排中,企业尤其是高碳企业,是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的基础和保证。
  二、高碳企业对陕西经济环境的影响
  (一)高碳企业是陕西经济发展的引擎
  高碳企业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资源和能源,尤其是石化能源的消耗量大,碳排放量大,并且产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多,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企业。高碳企业是相对于高新技术、金融和旅游等低碳企业而言的,这类企业主要包括煤炭、石油、电力、有色冶金、化工以及装备制造等工业企业。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中国工业系统消耗的能源总量、碳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增长8.6%、6.56%;2008年工业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费量的比重更上升到71.1%,石化能源在中国工业领域不合理的使用导致了碳排放强度居高不下的格局[1]。
  陕西经济重化工业结构明显。目前,具有陕西特色的产业体系是: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等为支撑的优势产业,以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为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以钢铁、建筑、纺织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其中以资源转化为主的煤化工、石油化工、电力、有色金属等较之东部沿海地区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占到了陕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60%,2010年能源、装备制造业拉动工业增长8.1个百分点[2]。陕西煤炭产量连续五年年均增长4000万吨,2010年首次突破3亿吨,成为仅次于山西、内蒙古的全国第三产煤大省[3];天然气产量目前位居全国第三位;石油已成为继黑龙江、山东、新疆之后的第四产油大省;陕北榆林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2010年能源工业创造GDP约916亿元,成为拉动和支撑陕西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龙头产业。
  (二)高碳企业对陕西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压力陕西高碳企业在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比低碳企业更为严重的污染物排放问题,这是平衡经济快速发展与保护环境生态矛盾的关键所在。
  1.高碳企业集聚区节能减排压力大。根据陕西省统计局2010年8月关于2010年上半年各市(区)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公报数字显示,能耗排名靠前的地区是渭南、铜川、榆林和汉中,这主要是由于该类地区高碳企业聚集所造成的。如渭南地处渭河下游,煤炭、石灰石等资源丰富,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化工、冶金、机械、建材等为产业优势的发展格局,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占到80%左右,并且多数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所以是污染严重、能耗高的重点地区之一。
  2.高碳企业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陕西高碳企业产品能源单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虽然在2009年、2010年统计监测的产品中单耗有所降低,但与国家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依然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高碳企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最新技术尚未得到开发与应用等;同时也表明陕西高碳企业在产业链上处于低端,急需开发和应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洁净技术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否则高碳企业缺乏对生产全过程能耗和污染物的控制能力,将会使产业结构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
  3.对高耗能行业的投资增速快导致污染物产生新的增量。陕西对重工业的投资增速快,2008年六大高耗能行业中有四个行业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耗能行业投资额的增加也将导致未来几年规划新建的电力、化工、冶金等重大项目陆续投产,因此带来的污染物产生新的增量。2008年,陕西新增二氧化硫9.26万吨,新增化学需氧量2.67万吨,两项污染物的增量均处于全国的前列。
  三、陕西高碳企业实施低碳环保战略的障碍分析
  (一)认识障碍
  1.主动性差。目前,国家及各地政府将节能减排指标层层分解下达,最终落实给企业。在此情况下,高碳企业被动地签订目标责任书,尚未充分意识到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
  2.理念出现偏差。尽管一些高碳企业也认识到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在处理企业效益与资源环境的具体问题时,仍有重产值及速度、轻社会及环境的倾向,甚至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热衷于上高耗能、高排放的盈利项目和产品。
  3.内生动力不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高碳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在短期内不一定能够产生足够的利润,甚至还会导致利润的减少,因此对采用更加节能环保的生产方式缺少足够的动力,甚至会放弃一些高成本的节能技术,转而采用低成本、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方式。
  (二)管理障碍
  1.专业人员欠缺。低碳环保战略要求企业拥有熟悉节能减排政策法规、资本运作与投融资管理、低碳技术的应用等知识的相关人才,耗能设备的操作人员要掌握节能减排知识。目前陕西多数高碳企业缺乏从事节能减排工作的管理团队,缺乏高水平的低碳技术人才,缺乏主要耗能设备高水平的操作人员。
  2.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主要表现为企业节能减排的组织机构不健全、指标设置有问题、规章制度不完善、基础管理工作薄弱、计量器具配备不到位等。
  (三)技术障碍
  1.低碳技术落后。目前,陕西高碳企业产品能耗较大,污染物排放及处理达不到理想效果的主要原因就是技术落后。从陕西高碳企业具体情况来看,低碳技术主要涉及能源化工、有色金属与装备制造等领域,企业在这方面自主研发低碳技术水平还不高,合作研发又缺乏资金支持和足够的技术积累。如陕西能源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排放治理、工业污水排放治理等方面环保技术的推进成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但环保技术落后导致污染治理落后。
  2.技术信息沟通不畅。尽管陕西低碳技术落后,但国内外可用于节能减排的技术却不少,由于信息交流平台尚未建立起来,陕西高碳企业不知从何处得到节能减排技术,适合的技术找不到宣传的平台,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成功应用的经验不能及时交流,先进节能技术、典型减排方法因信息不畅而受限。
  (四)资金障碍
  资金是实施低碳环保战略的基本保证。目前政府投资与节能减排任务不匹配,增加财政预算、推动绿色信贷等新型融资方式所带来的资金非常有限,加上国家对高耗能行业采取了一些制约其发展的措施,使高碳企业在融资方面出现了利息高、贷款条件苛刻等困难局面,同时企业自身投资能力也较弱。资金成为大量技改项目难以及时实施,很多好的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难以得到推广和普及的最大难题。
  如陕西海浪公司靠自身力量研制出了接近零排放的“海浪高效节能微排放锅炉”,推广后每年可节约煤炭1.8亿吨,同时还研制出当今世界最洁净的环保除臭杀菌剂,可有效地净化空气环境。但从研发到建厂投产,没得到一点政府科研投入,反而背上了近2000万元的创新债务,严重影响了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后续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5]。
  (五)清洁生产方式处于低层次运作
  先进的生产运作方式是企业节能减排的关键,目前人们公认的节能降耗生产方式是清洁生产方式。陕西高碳企业的清洁生产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诸如对清洁生产理解不到位、资金投入缺口大、环境执法力度不够等,导致清洁生产方式在整体上处于低水平发展层次。
  (六)落后产能淘汰缓慢
  陕西省为保持能源化工产业的快速增长,确保能源消费“增量调整、存量调优”,采取了“上大压小、等量替代”方式,加快淘汰电力、钢铁、水泥、焦炭等行业落后产能。但淘汰落后产能涉及资产损失和债务处理等企业的直接利益,也会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员就业产生一定影响。根据国务院节能减排计划安排,陕西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较重、时间紧,淘汰落后产能的各项政策措施尚需进一步落实,落后产能退出存在困难。
  (七)支持性政策落实不到位
  陕西在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的同时,根据本省实际对资源综合利用好、碳排放低的企业制定了相关财税、信贷、投资等方面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低碳发展。主要包括鼓励企业低碳投资,对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进行低碳发展试点,对低碳技术的研发进行补贴,鼓励低碳项目的产业化运作等。但目前这些政策缺乏进一步的细化和落实,因此也成为高碳企业实施低碳环保战略的障碍之一。
  四、陕西高碳企业实施低碳环保战略的措施和建议
  目前,陕西许多高碳企业结合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开始将节省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纳入战略范畴,在企业发展战略中制定节能减排的工作计划。陕西高碳企业实施低碳环保战略,有助于平衡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有助于明确自身的竞争优势,寻求新的增长点;有助于占领节能减排技术制高点,优化产品结构;有助于提升企业节能减排管理水平,在组织机构设置、人才培养、清洁生产方式运作和节能减排计量器具配备等方面更为完善。
  (一)构建企业低碳文化
  陕西许多高碳企业已将节能减排目标纳入到发展规划中,但要使低碳环保战略取得员工的认可,还应构建有特色的低碳环保文化,可以通过组织一系列“低碳活动”将低碳文化深入人心,使节能减排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还可以通过倡导企业低碳环保理念、进行低碳产品营销宣传等公关活动传递给社会,在塑造绿色企业形象的同时取得公众的支持。
  (二)积极研发和应用低碳环保技术
  高碳企业要围绕着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这“三低”进行技术攻关,整合现有的低碳技术,加速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进行设备改造、加强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而且还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攻关力度,力争在节能减排重点领域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三)加强节能减排人才的吸收培养
  人才是实施低碳环保战略的基础。高碳企业实施低碳环保战略需要的人才非常稀缺,因此可采取以下措施吸收和培养:第一,与名牌院校或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技术研发中心,通过资源共享、共建实习基地、人才交流等措施增强科技能力,为吸引人才提供平台;第二,提供更加优惠的待遇,利用企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一批高端人才进入企业;第三,切实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坚决兑现落实人才引进的各种优惠政策[6]。
  (四)完善节能减排的管理体系
  首先,应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管理机构,由高碳企业高管挂帅,由各类专业人员组成相对稳定的管理班子,对节能减排计划进行制定、实施和监督;其次,制定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对各类产品制定新的能耗定额,把节能减排工作量化、细化,严格考核,奖罚分明,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最后,还应加强节能减排的计量管理,通过建立健全计量工作,实现对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的正确统计和核算。
  (五)加大节能减排投资
  要突破节能减排的资金障碍,高碳企业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运作:第一,积极自筹资金,把推进低碳环保战略放在企业自有资金用途的优先地位;第二,多方努力,力争使节能减排资金来源多元化,一方面争取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争取民间投资入股分成;第三,企业投资倾斜,逐步提高节能减排投资的比重。
  (六)实现清洁生产方式的有效运作
  清洁生产方式是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管理和技术为手段,实施工业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使污染物的产生量最少化的一种综合措施。推进清洁生产方式的有效运作可采取以下措施:强化组织领导和全员参与,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在综合计划中优先安排清洁生产项目;强化清洁生产的相关考核;严把原材料检验关,加强源头控制;针对清洁生产存在的薄弱环节开展攻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审核。
  (七)争取政府的支持
  企业实现低碳环保战略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因此,陕西高碳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争取政府的有力支持:一是研究和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二是制定财政、金融、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完善法律法规和行政措施;四是开展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推进循环经济工程;五是优化服务平台的建设等。
  参考文献
  [1]王晓莉,陈默,吴林海.低碳生产意愿与主要影响因素
  25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研究———江苏苏南地区212家工业出口企业的案例
  [J].工业技术经济,2011(1):50-55.
  [2]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2010年全省国民经济运行情况[EB/OL][2011-01-21]http:∥www.
  Shaanxi.gov.cn/01/6/16/224/95693.html.
  [3]王彬.陕西成为第三产煤大省[N].西安晚报,2011-
  01-17(02).问题研究[M].西安: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2010.
  [5][佚名].政府怎样扶持创新型环保企业.[EB/OL].(2009-05-08)[2009-05-12]http:∥www.
  022net.com/2009/5-8/492435182667948-7.html.
  [6]牛婷.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及其优化升级分析———基于
  1988—2008年相关数据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0(4).
  [4]陕西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陕西省“十二五”规划重大